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地区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策

来源:环境科学与管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7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乡村振兴上升至战略高度,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规

2017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乡村振兴上升至战略高度,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规划,有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几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地区经济与环境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从传统上来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更应注重其可持续性;但是,农村经济要发展,产业要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又和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关系,尤其是在经济要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不可避免地会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这一进程中,迫切需要做的就是把这种对立所带来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 农村地区经济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农村是具有自然特征、社会特征和经济特征的一个地域综合体,具备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多重功能,农村与城镇共生、共存、共荣,一起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主体空间。农村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关注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地区逐渐在向城市靠拢,不断成为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区域,但这一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1]。

1.1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比较落后

同国外农村经济相比,我国农村经济建设还较为落后,如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农村农业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通常情况下,一个农场主只需种植一种作物,并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作业,这能大大节省人力资源,易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我国农业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发展尚不能成规模,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大量存在增长方式粗犷、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投入高、耗能高、污染重,即一种重经济、轻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生产方式较为单一,农民大多依靠传统的种植经验进行生产劳动,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资源利用率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能很好地结合地方特色,且易于破坏当地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1.2 农村地区生态理念相对不足

生态理念指某一区域内所生活的人群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所持的观点与看法。受教育资源的限制,我国农村地区生态理念普及程度相当不足,村民认为向自然索取是理所当然的,靠天吃天、靠地吃地。闭塞的生活环境、落后的生态观念,导致村民根本无法做到发展经济的同时,树立保护环境的理念,更不可能在生产活动中注意保持环境的可持续能力。尤其在一部分较为偏远的农村,村民缺乏了解相关环保信息的渠道,对此类信息的关注度也严重不足,很少会主动提出要了解生态环保知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度非常低,加之地方政府宣传力度不够,生态理念普及程度低,从而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脱离了环境保护的轨道。

1.3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缺乏长远规划

部分地方政府在做经济发展规划和布局时,往往会忽略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以及各种发展要素与环保要素,导致所做规划缺乏科学性和指导性。农村资源还存在大量盲目开发的现象,例如早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土地开发,后期却缺少相应的资金投入,以致大量土地被闲置废弃,给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破坏。与此同时,农村地方政府相应的监管机制不完善、不健全,无法灵活、及时、有效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导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同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未能充分发挥其功效;有的地方政府过度重视经济发展指标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的指标,使得环保力度不够,环保投入有限,最终导致该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经济发展的能力,生态恢复力水平低下。

2 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策略

鉴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上述状况,尤其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应积极采取相关策略措施,努力促进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2]。

文章来源:《环境科学与管理》 网址: http://www.hjkxygl.cn/qikandaodu/2021/0226/652.html



上一篇:关于如何加强国有集团企业财务管控的思考
下一篇:论北京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分析

环境科学与管理投稿 | 环境科学与管理编辑部| 环境科学与管理版面费 | 环境科学与管理论文发表 | 环境科学与管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环境科学与管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