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科学素养(2)

来源:环境科学与管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 巩固生物学的实践应用 教师应该将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从现实中寻找与教材知识相关的论据。例如在讲到酵母菌时,可以先展示馒头、

四、 巩固生物学的实践应用

教师应该将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从现实中寻找与教材知识相关的论据。例如在讲到酵母菌时,可以先展示馒头、面包、酒、醋等实物,再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制作过程,说明制作这些食物需要的关键角色——酵母菌,接着讲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的发酵原理。课后让学生分小组实验,动手做馒头、酿酒,进一步感受生活与生物学知识的应用,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学会用科学思维去对待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食品制作的应用,通过讲解食品保存,其实就是创造一个不利于微生物生存的环境的科学道理,潜移默化中获得科学素养,可以在今后社会生活中科学地理解对待各种问题和现象。

讲完人体八大系统,结合体育课跑步,同学们都有气喘吁吁、心跳加速、面红耳赤的体验,这是因为肌细胞为了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为跑步提供动力,就要利用更多的氧气来使更多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氧气的获得依靠呼吸系统,所以气喘吁吁,氧气和有机物的运输靠血液循环系统,所以心跳加速、面红耳赤。

通过课堂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例如,在上放学的武夷大道边上,同学们经常看到移栽的树苗都把枝叶基本修剪殆尽,这时他们就会想到蒸腾作用的原理,如果树苗已经挖起,大量的树叶会将储存的水分蒸腾掉,不利于成活,并进一步联想到下雨或傍晚移栽树苗的科学内涵。

学习了植物的吸收作用,明确了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原理后,对无土栽培的现代农业技术找到了科学依据,现代农业技术可以不用土壤,根据植物生活需要的无机盐种类、数量和比例配制营养液,用营养液来栽培植物,根据不同生长时期,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人工配制的营养液能更合理地满足植物体需要,种植出优质、无污染的粮食、蔬菜、水果、花卉、苗木和饲料等,而且产量比土壤种植提高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不仅使种植进入家庭成为可能,而且改变了传统农业离不开土壤的限制,为粮食、蔬菜和花卉的工厂化、自动化生产开辟了广阔前景。

生物学第三章人体的营养,通过认识均衡饮食,知道什么样的饮食结构才更合理,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的生长发育,知道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这不仅是自身必备的一种科学养生的素养,也是作为未来新时代的家长必备的一种科学素养,具备这种素养的人,肯定不会无知地进入盲目减肥的误区,不会被无所不能的各类保健品忽悠得倾家荡产,更不会去制假售假成为害人害己的罪人。

通过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学习,就对小学、幼儿园就被灌输的如何用眼的知识,有了科学的理解和认知,明确感觉器官对一生的重要性,保护眼睛等就成了自觉行为,帮助残疾人也就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终身素质。

通过预防传染病以及当代主要疾病和预防知识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注射疫苗对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意义,未来成为主动及时带孩子注射疫苗的家长,成为能拒绝毒品、香烟等危害的高素质公民,形成科学的生活习惯。

微生物发酵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从家庭走向工厂,从食品加工到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水平,都有极其深远的意义,笔者所在农村,一直以来人们都有酿制红米酒、白米酒、制作各类泡菜、霉豆腐、霉豆子的习惯,但他们全是凭借一代代口口相传,靠生活经验的模式按部就班,不明白其制作过程中每一个步骤是如何利用微生物的,通过生物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体会生物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会如何更好地应用,形成受用终身的素养。

家居环境与健康,提出良好的家居环境,不是购买高档家具和进行豪华装修就能得到,越是豪华装修,有害物质可能越多。提醒我们关注厨房污染、厨余垃圾,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垃圾分类尤其有指导意义。关注室内环境,要日照、通风,观赏性室内植物要适宜,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家居环境才是我们追求的,创建健康的家居环境,形成营造绿色文明的观念。

五、 走进生物学的自然课堂

大自然是最真实、最博大的课堂。例如在生物分类中,讲到植物的主要类群,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周边或者居家附近地点取材,教师可以采摘各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种子植物,以实物来帮助学生认识和分类,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加强生物分类知识的系统化。像笔者所在的武夷山市,有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博物馆”,就可以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周末时间,有组织地走进大自然,通过相机拍摄,实地考察的方法,同学之间互相分享交流实地考察探究的图片以及心得体会,体验自然界各类生物既有争奇斗艳独一无二的美好,又有不可或缺相互依存的和谐,感受自然的无限魅力。

文章来源:《环境科学与管理》 网址: http://www.hjkxygl.cn/qikandaodu/2021/0302/659.html



上一篇:科学教学活动需要从行到知的策略分析
下一篇:现代环境美学的内涵与价值

环境科学与管理投稿 | 环境科学与管理编辑部| 环境科学与管理版面费 | 环境科学与管理论文发表 | 环境科学与管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环境科学与管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