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3月1日起正式施行

来源:环境科学与管理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来源:成都日报 成都某小区内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 本报制图 江蕊松 成都目标 到2022年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更加完善,社会参与氛围更加浓厚,分类投放准确率不断提升,居民小区

来源:成都日报

成都某小区内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 本报制图 江蕊松

成都目标

到2022年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更加完善,社会参与氛围更加浓厚,分类投放准确率不断提升,居民小区分类实效达标验收合格率达70%以上,垃圾分类产业逐步壮大,焚烧处置能力达2.12万吨/日,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2000吨/日,形成厨余垃圾“集中规模化 分布小型化”处理模式。

到2025年

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形成全民自觉分类的良好氛围,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显著提升,垃圾分类产业链更加完备,建立“统筹城乡、全民参与、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生活垃圾分类成都模式。

再过几天,《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下称《条例》)3月1日起就要正式实施。按照《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都生活垃圾分四类分别投放,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从《条例》的颁布到正式实施的这半年里,成都为垃圾分类做了不少努力和准备工作。同时,一系列政策和配套法规紧锣密鼓出台,正在加快成都迈向垃圾分类法治化轨道的步伐。

垃圾分类,试点进展如何?

已累计覆盖居民571.8万户,覆盖率达90%

作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成都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法规、政策、标准、工作及设施“五大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全社会参与、成建制推进、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生活垃圾分类成都模式,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以地方法规形式

强化“减量和分类”要求

2020年10月9日,颁布《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强化生活垃圾管理“减量和分类”要求,明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清扫、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和处理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及具体规定,创新提出“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思路,并将垃圾分类生态补偿、总量控制、信用管理等写入《条例》。

2021年3月1日,《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业内人士表示,《条例》的实施意味着垃圾分类从倡导行为转变为个人的责任,成都将正式进入垃圾分类全面法治化推进阶段。

以街道为单位

成建制整体推进垃圾分类

2020年,成都以街道为单位,“整体实施、成片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形成从前端投放到末端处理的完整链条。截至目前,成都已形成肖家河街道生活垃圾分类体系等示范标杆,评选出126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成都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规划(2020-2025)、有害垃圾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厨余垃圾分布式处理工作方案……一系列政策紧锣密鼓出台。1月22日,成都再出新政——《关于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助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公布。

紧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个类别,成都谋划推动厨余垃圾处置、农贸市场果蔬垃圾资源化利用、大件垃圾处置、园林绿化垃圾单独处置、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六篇文章”。

环保发电厂增至9个

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成都积极探索形成好氧制肥、厌氧产沼、昆虫养殖、联合生物发酵、生化水解、家庭酵素生产、油水分离后焚烧等7种厨余垃圾处理方式,为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提供路径选择。大力推进厨余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深化厨余垃圾“集中规模化 分布小型化”设施布局;另一方面,成都还强化就地处理设施建设和社会处理单位一起管理的共治模式,让商业综合体、酒店、机关、居民小区都成为参与者。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设施4个、分布式就地处理设施34个,基本形成“集中规模化 分布小型化”处理模式。

大力实施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补短板行动,持续提升生活垃圾现代化处置能力,形成完善的生活垃圾处置链条。全市环保发电厂增加至9座,焚烧处置能力达1.58万吨/日,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此外,成都还建成大件垃圾拆解设施30个,有害垃圾暂存点19个,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站(点)2000余个,可回收物分拣设施35个,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分类处理系统基本建成。

借力“星力量”

营造垃圾分类人人参与氛围

从开展垃圾分类“四进”活动,到倡导光盘行动,生活垃圾分类越来越走进每个人的心中,获得了老百姓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参与。截至2020年底,成都生活垃圾分类累计覆盖居民571.8万余户,覆盖率达90%,同比增长50%以上,党政机关、学校、医疗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均实现全覆盖。

文章来源:《环境科学与管理》 网址: http://www.hjkxygl.cn/zonghexinwen/2021/0707/836.html



上一篇:国际低碳产业和城市能源管理高峰论坛正式举行
下一篇:上海高校评价不再“千篇一律”,分类管理让学

环境科学与管理投稿 | 环境科学与管理编辑部| 环境科学与管理版面费 | 环境科学与管理论文发表 | 环境科学与管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环境科学与管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