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辰晨风国民电动车总动员

来源:环境科学与管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社交媒体上,“雾霾”已经成为都市人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众所周知,“雾霾”的主要成分是PM2.5,而根据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调查,PM2.5的主要来源依次为:机动车尾

在社交媒体上,“雾霾”已经成为都市人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众所周知,“雾霾”的主要成分是PM2.5,而根据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调查,PM2.5的主要来源依次为: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硝酸盐。其中在冬季,机动车尾气尘对PM2.5的贡献值达38%,位于第一。

中国进入汽车社会的尴尬在于,刚刚享受到汽车带来的便利,又要面临它制造的各种麻烦。

对于都市人,特别是大城市的中产阶级来说,不愿意牺牲掉开车尤其是自驾旅行的乐趣,但他们更希望呼吸洁净的空气,尽到环保的责任和义务。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在其作品《历史研究》中提出“挑战——应战机制”,认为每一个历史阶段人类总是会面临各种挑战,但总有能力用新的文明去应对。

发展电动车就是解决“雾霾”问题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电动车简史

2010年,日产电动车LEAF(中文名为聆风)在欧美以及日本市场上市,这是全球第一个实现规模化生产的纯电动车。

截止到2014年,日产聆风的全球销量已超过13万台,目前在全球电动车市场中的占有率高达45%,几乎是每卖出2辆电动车就有一辆是聆风。日产聆风不仅成为史上最热销的纯电动车,还由此开启了汽车的纯电动时代。

2012年,Tesla公司发布了一款全尺寸高性能电动轿车Tesla Model S,这款车引发了全世界对电动车的关注。如果说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极大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而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世界,那么特斯拉推出的 Model S让电动车真正成为了一个流行,人类迎来了真正的电动车社会。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把特斯拉称为汽车界的“苹果”的原因。

2014年,东风日产推出了自主品牌的纯电动汽车启辰晨风,这款有着聆风基因的电动车希望能复制聆风在海外市场的成功,激活中国的电动车市场,进入中国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

在东风日产乘用车市场销售总部专职副总部长叶磊看来,启辰晨风电动车的诞生可谓生逢其时。从启辰晨风自身产品来说,技术可靠,因为启辰晨风的姊妹车型聆风在全球已经销售超过13万台,口碑良好;中国人的消费速度要比美国快很多,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将是催化剂,激发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国家新能源政策的不断加码,中国试点城市的不断扩大,以及地方补贴和免征购置税等优惠措施的推行都将促进电动车的发展。

“启辰晨风勇于尝试,希望以一个先行者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叶磊说。

国民电动车

事实上,放眼国内外,无论是奔驰、宝马这样的高端汽车品牌,还是比亚迪、北汽这样的中国本土品牌都早早开始在电动车上布局,但中国的电动车市场迟迟没有迎来爆发。

其原因并不复杂,高端品牌高昂的价格只能让电动车成为有钱人的玩具,而本土公司无论是技术还是服务都很难让国人放心接受。

最关键的是,电动车所需要的使用场景在中国还有很大的缺陷,比如充电站和充电桩的稀缺。

不过特斯拉意外在中国市场成为了一个“爆款”,究其原因并不复杂。特斯拉成功解决了续航里程的问题,使电动车至少在功能上不再沦为一个玩具,另外其诞生的时机恰好赶上中国的精英阶层开始更加关注环境。雾霾和不断增加的碳排放让他们忧心忡忡,买一辆电动车不仅成为一种新时尚,也是踏踏实实为环保做贡献。

购买特斯拉的多为科技行业的成功人士,这至少说明,电动车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市场,因为中国还有一个用户基础更为广泛的中产阶级。

作为秉承全球第一款量产电动车优质基因的启辰晨风,东风日产从一开始就把这款车定位于走量的中间阶层市场。而为了成为中国人的国民电动车,启辰晨风为此做了大量的本土化开发。

在这款车上市之前,一共进行了2年中国本土试验开发,2年实证型开发,包括道路行驶等适应中国本土情况。而为了适应中国道路的复杂性,启辰对车身结构进行了结构强化。同时,启辰晨风的充电接口符合国家标准,可以在任何一个满足国家标准的公用场所进行充电,而像特斯拉则要专属充电桩。这意味着,启辰晨风在技术上具备了成为国民电动车的实力。

“从技术上来讲,我们将70%的精力放在安全性上,包括在充电、用车、维修等方面的安全。所以从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完整性来说,启辰晨风绝对是先进成熟可靠的产品。”叶磊说。

文章来源:《环境科学与管理》 网址: http://www.hjkxygl.cn/qikandaodu/2021/0305/673.html



上一篇:浅析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雾霾藏种微生物大多数无害

环境科学与管理投稿 | 环境科学与管理编辑部| 环境科学与管理版面费 | 环境科学与管理论文发表 | 环境科学与管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环境科学与管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